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九大报告时提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这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清楚地表明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为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撑起经济增长“新天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而新常态的一个特征就是动能转化。中国制造2025、网约车、共享经济、房屋短租、知识服务平台……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应对新技术革命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
今年以来,新动能加快成长,已然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6个百分点。有预测指出,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动能正在加速集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为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
事实上,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在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还意味着传统产业不断融入新理念、新技术,在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过程中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一提到培育新动能,大量的视野往往盯住前沿技术创新,这是正确的。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传统产业占整个经济存量的比重为90%甚至更高。所以,我们的眼光既要盯住前沿技术的创新,同时也要盯住传统产业的升级,这都是新动能的内涵。”
显然,目前很多传统产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只注重速度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经过技术创新之后,体制机制、产品和研发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转型升级速度大大加快,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制造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增加值同比增长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传统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上升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有必要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有研究认为,当前,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正处于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转折期。
对于如何培育发展新动能,隆国强表示,需要有一整套真正能够激励、引导、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把对创新最直接、最重要的体制改革放在前面。
刘学智认为,新旧动能转换要从以投资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更多地依靠服务业,从低端粗放式生产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此外,还要解决好就业转岗等社会问题,推进相关体系改革,提升市场化竞争水平,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新动能培育也是一个中长期过程,应逐渐转换,不能操之过急。
李佐军建议,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建立新制度,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新人才,为发展提供后劲。此外,应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吃穿住行用”升级,以形成新市场、培育新需求。